2001年,許知遠出版了第一本書《那些憂傷的年輕人》。那時的世界好像是平的,歷史仿佛會終結,他“想去住最古老、豪華的飯店,與最聰明的頭腦交流”,做一個007式的作家。二十多年后,許知遠一頭扎入五卷本梁啟超傳的寫作奧德賽,又因為“十三邀”為更多人熟知。在奧德修斯與時尚icon之間,寫作一篇篇隨筆,似乎更能呈現(xiàn)真實的自我。
作為“游蕩集”系列第一本書,《伯克利的魔山》記錄了作家許知遠自己的聲音:閱讀,游蕩,穿梭于不同的時間與空間,觀察體驗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,伴隨著永不停息的自我分析的沖動。
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?許知遠在序言里說,有一種短文叫Feuilleton。它是“對大小世界的詩意觀察,日常經驗的所有魅力,珍愛的漫步,奇妙的邂逅,心情,感懷的閑談,評點及類似種種”。也許《伯克利的魔山》就是這樣一本Feuilleton結集,“你可以從任何一頁開始,漫不經心讀上兩行,啜一口啤酒,發(fā)發(fā)呆,想起遠走的朋友或昔日戀人,再讀下去。你不擔心錯過什么,也不一定要讀完。它放縱你的閑散,也在閑散中,新感受力可能意外到來。”
有趣的是,本書的目錄形式許知遠借鑒了波蘭人米沃什的方法——以字母表組合自己的人生經驗。作者說,“我暗暗期待,每兩三年,能推出一本新記錄。假以時日,它們也將構成一個妙趣橫生、帶著我的情緒印記的世界萬花筒!
更多精彩內容,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(yè)頻道>>>>>
(責任編輯:成琪)